天狮注册
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:天狮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肺阳不足及调理方法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3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图片

肺乃娇脏,不耐寒热,故其发病,易为虚实。就其虚证言之,气虚、阴虚颇为常见,古今医家从证治到选方用药均有系统阐述。而临床上是否有肺阳虚证?前人对此虽有所论述,然大多只从临床角度简要涉及,而未见有系统论证者。综观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,则更不见有记载,或偶尔提到,也往往是一笔带过,客观上似乎否定了肺阳虚的存在。有鉴于此,笔者曾撰写了《肺阳虚证治初探》一文(见《浙江中医杂志》1982年11期),对肺阳虚证的有关问题略要进行了讨论。然拙作发表之后,曾收到中医界同好的多次来函,对文中的一些论点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。为了进一步论证肺阳虚的客观存在,笔者再拟就肺阳的功能、肺阳虚的形成等问题,略要讨论如次。肺阳、肺阴、肺气的概念及功能特点中医学认为,肺为五脏之盖,宣降敷布津液,同时其本身还依赖阴津的滋养,故有肺阴之称。而之所以很少有“肺阳”之说,这除了传统习惯的影响外,更由于肺主一身之气,以气为本,且气属阳,“阳化气”,二者可分不可离,因而即便应当提到肺阳之处,也大多是以肺气取而代之。我们知道,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脏腑组织时,认为人体一切组织结构,既密切相关,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。就大体部位言之,上部、体表属阳,下部、体内属阴;以脏腑言之,五脏藏精气故属阴,六腑传化物而属阳。气之与阳,多指功能活动,精血津液属阴,是为物质基础。五脏分别贮藏并输布精血津液,五脏均有各自的功能特点,因而具体到每一脏时自然可以划分阴阳,同时其阴精与阳气之间只有时刻保持相对动态平衡,人才健康无恙。从这个角度讲,肺脏仅言肺阴而不提及肺阳,不仅从理论上讲不通,且有失于脏腑气血阴阳理论的完整性。“肺阳”应该是存在的。肺阳与肺阴,既相互排斥、消长,亦彼此相关,相互依存,如同心脾肝肾诸脏之阴阳“对立互根”的关系一样。其中肺阴即指阴津而言,除濡养本脏外,大多须布达肌表周身;肺阳则是指肺中阳气而言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,肺主宣发津液与卫气,外与皮毛相合,又主肃降,参与津液代谢,而肺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,主要是通过肺中阳气来实现的。只有阳气充沛,方能使脾所转输而来的水津正常布达周身,同时对于外来寒邪的侵袭亦有重要的抗御作用。肺阳与肺气,概念上虽可分却不可离,功能上虽略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,犹如心阳与心气、脾阳与脾气、肾阳与肾气的关系一样。所不同的是,在宣降水津过程中,肺气以宣降敷布为主,肺阳则以温煦津液为主,但彼此又不可绝然分开,所以前人往往是“阳气”并称。可见,仅提肺阴、肺气而无肺阳之说,显然是不全面的,因为阴阳是对立互根的,肺中既有阴液,岂无肺阳之理?若是言无,肺中津液无以温化岂不停聚而为痰湿水饮?肺阳虚的形成原因、证候特征及治法中医学对脏腑学说的认识,除了粗浅的解剖知识外,更主要的是通过病理现象而推断出来的。我们对肺阳、肺阳虚的认识亦如此。肺为娇脏,其位最高,外邪侵犯人体,肺常首当其冲。若是热邪内盛,每常灼伤阴津,形成肺阴虚(或肺阴受损)证,而寒邪犯肺,哪有不损伤肺中阳气的道理?如寒邪外感,内干于肺,轻则肺阳被遏,重则阳气受损,而常表现出恶寒发热、咳嗽、咳痰清稀、流清鼻涕等候。其中咳痰清稀、流清鼻涕等显然是由于肺阳被遏所导致的,只不过此类病证肺阳损伤的程度较轻,若不是反复发病者,一般不致形成肺阳虚证。反之,如果长期咳喘,痰饮停滞于内;或是肺气虚弱,久之累及肺阳;或是脏腑之间彼此相互影响,如脾胃阳气不足,土虚不能生金,或肾阳虚无以温暖肺阳等等,最终均可导致肺阳虚证的形成。其临床见症,总以畏寒肢冷、短气神疲、咳喘不已、咯痰量多、痰涎清稀或白如泡沫、胸闷不适、面色晄白或虚浮、平素自汗出、易感冒、唇舌淡或暗淡、苔白或滑、脉沉细无力等为主候。这里还须明确,由于气虚常反映出较单纯的机能衰退,阳虚则必见一派虚冷征象,气虚为阳虚之始,阳虚乃乃气虚之甚,因而肺阳虚证必然同时兼有短气神疲、咳喘无力、面色晄白等肺气虚症状。肺阳虚证的治疗,总以温肺散寒为主。较常用的药物有干姜、细辛、桂枝、桂心、淫羊藿、补骨脂、五味子、巴戟天、附片等,代表方如仲景之甘草干姜汤、苓甘五味姜辛汤、小青龙汤、肾气丸等皆是。因肺阳虚证每由久病咳喘、痰湿水饮、气虚、外寒等不同因素所致或加重,故选方用药时很少单独运用温肺一法,而大都配合化痰止咳平喘、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、温肾纳气、解表散寒等治法,根据病情不同而灵活化裁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天狮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