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6-23 19:35 点击次数:64
图片
清明是一个融合了自然节律和人文情感的节日,既有对祖先的缅怀,也有对春天的热爱与期盼。三候暗含"生(桐华)—藏(鼠隐)—显(虹现)"的循环,与清明祭祖慎终追远的精神相呼应。 |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( Twenty - four solar term ),元·吴澄(撰)。月令七十二候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、气候、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,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。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,以每五日为一"候",对应一种物候现象,称为"候应"。一个节气十五日,有三候,三候为气,六气为时,四时为岁,周而复始,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。
图片
作者|吴澄[元](1249~1333)
元抚州崇仁人,字幼清,晚字伯清。幼颖悟,既长,博通经传。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,还居草屋,学者称草庐先生。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,起至京师,寻以母老辞归。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,以疾去。武宗即位,召为国子监丞,升司业,迁翰林学士。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,修《英宗实录》,命总其事。实录成,复弃官归。四方士负笈来学者,常不下千数百人。少暇,即著书。有《易纂言》、《仪礼逸经传》、《礼记纂言》、《春秋纂言》、《吴文正集》等。
|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清明》
图片
图片
《二十四番花信风图》册由清代董诰绘制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全册共十二开,二十四幅,描绘了从小寒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二十四候对应的花期植物,始于梅花,终于棟花。
【清明三候花】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。清明三候的花信——桐花、麦花、柳花,不仅反映了自然时序的变化,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,这三花依次绽放,共同勾勒出清明时节“春和景明,万物皆显”的独特画卷。🌸桐花象征清明时节的生机与诗意;🌸麦花代表农耕文明的希望与短暂之美;🌸柳花则寄托了人们对春光的眷恋与离愁。图片
🔵初候·桐始华(4月4日-4月8日)🌱物候现象:白桐树开花,紫白相间的花朵缀满枝头,古称"桐花信"。🌱文化象征:桐花被视为"清明之花",《周书》载"清明之日桐始华",象征春意正浓、生机勃发。唐代白居易诗云:“忽见紫桐花怅望,下邽明日是清明”,表达清明时节的感怀。在宋词中,柳永《木兰花慢》写道:“拆桐花烂漫,乍疏雨、洗清明”,描绘桐花与清明雨景的意境。🌱农事指导:"桐花开,种豆来"(华北农谚),此时宜播种早稻、玉米;江南采茶正忙,明前茶贵如金。图片
🔵二候·田鼠化为鴽(rú)(4月9日-4月13日)🌱物候现象: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,鹌鹑等阳鸟开始活跃。古人误以为田鼠化身为鸟,实为阴阳之气转换的诗意表达。🌱科学解读:反映气温回升后动物习性的变化,体现古人对自然观察的浪漫想象。图片
🔵三候·虹始见(4月14日-4月18日)🌱物候现象:雨后彩虹开始出现,因清明时节空气澄澈、雨量渐增,阳光折射形成虹霓。🌱古籍佐证: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"虹,阴阳交会之气",象征天地交感、万物润泽。图片
【清明习俗】🔹扫墓祭祖:清明最重要的习俗是扫墓祭祖,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。人们会清理墓地、献上鲜花和祭品,并焚香祭拜。🔹踏青:清明时节,春光明媚,人们会外出踏青,欣赏自然美景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🔹插柳:清明有插柳的习俗,人们将柳枝插在门前或戴在头上,寓意驱邪避灾、祈求平安。🔹放风筝:清明时节春风和煦,是放风筝的好时机。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,带来好运。🔹吃青团:青团是清明时节的特色食品,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,内馅多为豆沙或芝麻,寓意团圆和健康。🔹荡秋千:清明时节,许多地方有荡秋千的习俗,既是一种娱乐活动,也寓意着荡去晦气、迎接新生。图片
👍🏻【往期推荐】二十四节气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序》[元]吴澄二十四节气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立春》[元]吴澄二十四节气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雨水》[元]吴澄二十四节气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惊蛰》[元]吴澄二十四节气之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春分》[元]吴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